您现在当前的位置是:您现在的位置: 青州圆觉寺 >> 菩提学苑 >> 云水禅心 >> 正文

洛阳佛教文刊:修行在生活中
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佛教网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-8-6

 

原文摘自《洛阳佛教》2011年第2期 作者:邹相

  因为工作的缘故,最近常看全国各地的佛刊,发现“生活禅”的概念在很多佛刊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,尤其是《禅》刊和湖南省的一些佛刊,大篇幅讲到“生活禅”,讲到如何通过“生活禅”来修行。那麽,究竟什么是“生活禅”呢?“生活禅”就是通过自身在生活中的印证到内明,获得相对恒定的真快乐,再推己及人,达到帮助人的目的。即将禅的精神、禅的智慧普遍地融人生活,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,体现禅的意境、禅的精神、禅的风采。诚然,修行在生活中。

  有规律的作息就是修行。现代社会,由於工作压力的增加,情感需求的增多,很多人在饮食起居上没有任何规律。有些人不能按时吃饭、睡觉,整天像一台机器般机械地上班、下班,身心上都受到损害。实际上,他们也都希望能够有规律的生活,能够健健康康的,然而却做不到。为什麽做不到?是因为他们不能坚持。比如你就给自己定一个计划:晚上十点休息,早上七点起床,即便是有再大的问题,也不能影响这个计划的执行。如果你能坚持下去,就能形成规律,就能将原先的不良习惯纠正过来。这,就是一种修行。

  禅宗里有一则公案:修学律宗的有源律师前去请教禅门的慧海禅师:“和尚修道还用功否?”师曰:“用功。”曰:“如何用功?”师曰: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曰:“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”师曰:“不同。”曰:“何故不同?”师曰:“他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种须索;睡诗不肯睡,千般计较。所以不同。”正如净慧老和尚开示时讲:“禅者的吃饭、睡觉与一般人的吃饭、睡觉有着这样大的差距,造就是我们还不能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禅的根本症结所在。我们如果去掉吃饭时的‘百种须索’和睡觉时的‘千般计较’,我们当下就可以与历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。”由此来看,有规律的作息就是用功,就是办道,就是修行。

  行住坐卧就是修行。有些人走路,或风风火火、急急忙忙,或东瞅西瞧、慢慢腾腾,前者是抢时间办事儿,後者是打发、消磨时间。这就是心裹有杂念使然。如果能合理安排好时间,也就不会和时间“过不去”,那走路也能按部就班、不急不缓,何等自在。这不正是在修行吗?还有一些人,坐没坐相、站没站相,似乎身体根本不受自己控制,连基本的协调和平衡能力都没有,这又是为何?不过是因为不善於照顾自己的心念,该站的时候没想着要站,要有站姿,该坐的时候不觉得是坐着,总是在分心。如果能时时观照自心,就能知晓何时该干何事,如何干好不同时间的事。这,不正也是一种修行吗?

  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,仍和以前一样,或结跏趺而坐禅,进人禅定之中;或讲经於说法堂,与众弟子分享佛法的奥妙;或卧倒於榻上,休养色身,法相庄严。佛经裹常常提到,佛祖所到之处,人人敬崇,就是因为佛祖时时处处都在修行,都在度化众生。所以说,“生活处处是道场,行住坐卧皆修行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再者,因我们皆是红尘俗世中人,有七情六欲,有结交友人的情感诉求,也有谈情说爱的心理需求。而这些,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如果我们能心怀坦荡,对人对物都能宽容大度、坦然自若,自会得到相应的收获。如果我们能通过正当的方式,去争取自己的爱情、事业、家庭,亦能心无里碍,一身轻安。反之,如果我们对人不诚、对事不公、对己不严,势必造下恶果,於己於人都不利。所以说,我们有七情六欲,有种种需求,有这样或那样的付出与努力,这也是在修行。

  生活中,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境,甚至是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。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些不过是一种考验,“时间是最好的良药”,勇敢地面对,无畏地去担当,也就不会被那些困难所征服。褒贬由人,冷暖自知,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,何必为红尘世事所烦扰,何必为尔虞我诈所折服呢?等我们在生活中想到这些,也就释然了。看,这不也是一种修行吗?

  最後,我们要问一问自己:什麽是修行呢?佛教告诉我们,人生是苦,而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,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修行。修行是一条道路,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。而这条路就在我们的脚下,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。特别对於我们这些学佛修行的人来讲,唯有把佛法“净化人生”(利乐有情)、“净化社会”(庄严国土)的精神,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,落实在工作中,落实在做人与处事的分秒之中,才能在修行之路上走得更远。归结来说,就是“修行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修行”。

录入者:莲溪居士 责任编辑:莲溪居士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